2015/11/24

淺談中醫、漢醫及經方(二)

  當我們在討論一個詞彙時,務必要先弄清楚這個詞彙的定義和指涉的範圍,否則很容易在探討的過程中產生誤解。如同中醫一詞,「經方」兩字在不同的時空和範疇裡,會有不同的意義。

  「經方」一詞最早可以在《漢書藝文志》裡見到,書中記載了當時的四個醫學流派,經方為其中之一,那時候的經方,指的是漢以前的臨床醫學著作和方劑的總稱,隨著時代演進,到了宋、元,方劑眾多,統稱為時方,而傷寒雜病論的方劑,則稱作經方。

    這兩種說法,前者可稱為廣義的經方,後者為狹義的經方。廣義的經方從經典出發,狹義的經方專論方劑,所以當討論的內容牽涉到對人體生理的了解;對病人的診斷、用藥,那我們談論的是廣義的經方,如果探討藥方和症狀的對應時,那麼講的就是狹義的經方。

    不管廣義的或者是狹義的經方,兩者都是以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當作討論的文本,所以傷寒雜病論可說是經方最重要的經典。對後世醫家而言,傷寒雜病論可說是必讀的經典,到了清初,有一批醫家發展了溫病的理論和方劑,到了清中葉頗為盛行,一時之間風行草偃,到了清末民初時,儼然成為中醫的主流和代名詞,而經方也就只剩下少數醫家還在使用和研究。

     經方的式微不僅在中國,在日本也是如此。日本漢醫的發展到了明治維新後開始衰退,時至今日,日本廢醫存藥,熟悉漢醫的耆老也日漸凋零,而韓國有著民族獨立發展的特性,在東醫寶鑑中,就把傷寒雜病論的內容刪改大半,辨證的思維和內容過度簡化,早早就失去經方的精神了。

     若是只看歷史的結果來論斷醫術的有用與否,那麼不管從何時何地來看,經方都不會是個好的醫學體系,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提倡經方呢?原因就是對經方的傳承有斷代,導致後世只知狹義的經方,把傷寒雜病論中的內容,檢選藥方出來使用,失去了對經方真正的理解,只把經方中的方劑拿來對應病症使用,這跟西醫用藥的思維根本沒有兩樣,治病也就失去了效果。

     經方的傳承,從倪海厦醫師手上有了巨大的轉變,從他的教材和治病驗案中,我們終於看到了完整的經方模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見識到了經方治療的成果,這幾乎就是醫學所能企及的最終高度了。也因為如此,作為授業的我們,將倪老師的醫學思想命名為倪氏經方,那麼倪氏經方就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請見下回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