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8

腹脹眠差

顏小姐 54年次 病歷號6707

自述有睡眠障礙,胃脹及針眼不癒來求診。


問診得知:躺下去不久可以入睡但睡眠很淺很容易就醒。上腹很容易脹,胸口會悶,食慾不好,吃東西喜歡吃辣的這樣食慾會好一些。吃東西可以吃的下喉嚨中常有異物堵住的感覺,不會口渴。

每天都有大便大便成形。右上眼瞼長針眼,眼睛易流目油。平常不容易流汗,時常怕冷,冬天來時手腳都冰冷。月經時間不穩定,每次月經量都很少來的時後滴滴答答,左邊小腹會脹痛,最近常排氣。小便正常,晚上夜尿1次,回睡不易。

舌診:色紅偏暗,邊有齒痕,苔薄

脈診:浮弦


處方:xx


服藥後隔天月經便來,經血顏色較鮮紅,以前小腹硬自覺有異物感,血塊掉出後小腹輕鬆,左少腹脹痛已無,腹脹改善,下半身輕鬆。咽中異物感減輕,右上眼瞼針眼減輕,眼睛目光變亮,流目油已無,夜尿已無,睡眠沉。

2015/11/27

淺談中醫、漢醫及經方(四)

   倪師嘗言,要做一個大醫,一定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及中知人事,這可以說是他思想體系的概略,不僅僅在醫學上鑽研,還把治療的體系,擴大到對應到人世間的命運發展。

     怎麼解釋呢?倪師認為,一個人一生的境域,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討論,一個是命,一個是運,最後一個是人事上的努力。命是出生就決定好了,無從更改,就像你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出身背景,然而命雖然影響人的一生非常深遠,但不是一切,我們姑且說佔三分之一。

     運呢?也是佔三分之一,一般人如果不理會運勢的發展,那麼人的一生就很輕易的隨著命走,這部分是可以更改和變動,那我們如何改變運勢呢?坊間的方式非常多,倪師獨創易宗象術派陽宅風水,用來輔助改變人生和輔助治療。

     人事上的部分是操控在自己手上,所謂事在人為謂之。對醫生來說,努力鑽研醫術,對病人來說,努力保養身體,那麼疾病發生時,病人找到對的醫生,疾病就更容易治療。

     剛接觸經方的人,或是對中醫保持一定的距離的人,在聽到醫學可以放大到命運的層次時,往往心生懷疑,甚至敬而遠之。然而對事實的檢驗,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從倪師的醫案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到如此的驚人的驗案,也向我們表明了真正大醫所做到的程度。

     行文至此,應該會有很多讀者抨擊本文怪力亂神,但是回歸初衷,如果真的對病人好的事,為什麼不做呢?曾經有患者三十年前找倪師算命,倪師說三十年後將會頭痛失眠,只要將床的方向,移向某個特定方向,就會不藥而癒了。三十年後,病人頭痛失眠,來到了診所求診,用藥一周而無寸效,病人忽然回憶起當年倪師所言,帶著批好的命盤跟診所醫師陳述,當晚床位換方向,頭痛不藥而癒,睡眠好一覺到天亮。

     倪師在治療重症病人遇到瓶頸時,在天文地理上做些加減,常有更進一步的療效,也在初次面對病人時,就能看到問題的癥結,幫病人避開不必要的劫難,所謂的倪氏經方,就是包含了天文地理的經方醫學,這是經方發展至今,最為宏大且有療效的治療學說和體系。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倪師奠定倪氏經方的基礎,將經方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只可惜傳承有落差,至今無人迄及倪師高度,至為遺憾。

2015/11/24

淺談中醫、漢醫及經方(三)

   上次提到經方的沒落和溫病時方的興起,有其歷史演進的淵源,過去的歷史糾葛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重點是到底中醫或者我們說漢醫有沒有療效?對疾病苦痛是否有幫助?如果是有效的,我們就要保留、研究和加以討論。

     倪老師留下的醫案,讓我們了解到,天下沒有不可治的疾病,只有因病體虛衰承受不了而失治的病人,白話一點的說,比如有病人肝癌末期西醫宣布不治,但在倪老師手中救回一條命,回西醫檢查一點問題也沒有,這代表對西醫而言,完全束手無策的惡疾,經方是有能力救逆回天。相對的,也有肝癌病人治療期間,受了一場風寒或是吃了生冷污染的食物,病情急轉直下,很快的就撒手人寰。

     對學醫的人來說,倪老師演示了經方治療的種種效果,他所架構出的體系和學習模式,讓後學可以沿著同樣的道路前進,更快進入經方的世界,而對病人來說,努力學習讓自己成為可以被治癒的人,就有機會在身染惡疾時,更有機會被治療成功。

     那麼倪氏經方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它當然是廣義的經方,從漢及先秦的經典出發,不僅如此,在治療上,所有對病人有幫助的治療方式或用藥,都按照經方的思維模式,納入對病人的治療中。

     倪氏經方的基礎是人體生理的結構和運行的規律,人類千萬年以來都是如此,毫無例外,就像有紀律般的遵守種種規律一樣,也因此倪老師開設的課程和教材才以《人紀》為名,人紀兩字就是指人在人世間有著不變的規律。理解了人體運行的奧秘後,才開始進入學習人體受病的過程。要理解人的紀律,就要從針灸大成和黃帝內經這兩本經典開始學習。

    人體受病後的症狀、過程、演進、治療及治療後的結果,都完完整整寫在傷寒雜病論中,所以對此本經典的研讀、臨床和再解釋,就成了治療疾病的基本,歷代醫家對傷寒的註解多不勝數,但倪老師將條文結合人體運行規律圖示化,讓我們得以理解經方的真正模樣,經方再也不是疾病症狀和藥方的對應。

  在用藥上,倪師以「象」和「物性」來解釋神農本草經用藥,也把歷代各種有驗效的藥物加入,臨症用方加減,劑量調整都有自有法度,絕非隨心所欲或漫無標準,早以脫離藥證對應的階段,是為用神不用形。

倪老師的經方已經遠遠超越一般醫家對經方的理解甚至是想像,從倪老師文章中的隻字片語去理解或描述倪氏經方,往往是瞎子摸象或以管窺天,難以窺見全貌,肯花時間心力一門深入,自然能貼近真正的倪氏經方思想。

淺談中醫、漢醫及經方(二)

  當我們在討論一個詞彙時,務必要先弄清楚這個詞彙的定義和指涉的範圍,否則很容易在探討的過程中產生誤解。如同中醫一詞,「經方」兩字在不同的時空和範疇裡,會有不同的意義。

  「經方」一詞最早可以在《漢書藝文志》裡見到,書中記載了當時的四個醫學流派,經方為其中之一,那時候的經方,指的是漢以前的臨床醫學著作和方劑的總稱,隨著時代演進,到了宋、元,方劑眾多,統稱為時方,而傷寒雜病論的方劑,則稱作經方。

    這兩種說法,前者可稱為廣義的經方,後者為狹義的經方。廣義的經方從經典出發,狹義的經方專論方劑,所以當討論的內容牽涉到對人體生理的了解;對病人的診斷、用藥,那我們談論的是廣義的經方,如果探討藥方和症狀的對應時,那麼講的就是狹義的經方。

    不管廣義的或者是狹義的經方,兩者都是以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當作討論的文本,所以傷寒雜病論可說是經方最重要的經典。對後世醫家而言,傷寒雜病論可說是必讀的經典,到了清初,有一批醫家發展了溫病的理論和方劑,到了清中葉頗為盛行,一時之間風行草偃,到了清末民初時,儼然成為中醫的主流和代名詞,而經方也就只剩下少數醫家還在使用和研究。

     經方的式微不僅在中國,在日本也是如此。日本漢醫的發展到了明治維新後開始衰退,時至今日,日本廢醫存藥,熟悉漢醫的耆老也日漸凋零,而韓國有著民族獨立發展的特性,在東醫寶鑑中,就把傷寒雜病論的內容刪改大半,辨證的思維和內容過度簡化,早早就失去經方的精神了。

     若是只看歷史的結果來論斷醫術的有用與否,那麼不管從何時何地來看,經方都不會是個好的醫學體系,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提倡經方呢?原因就是對經方的傳承有斷代,導致後世只知狹義的經方,把傷寒雜病論中的內容,檢選藥方出來使用,失去了對經方真正的理解,只把經方中的方劑拿來對應病症使用,這跟西醫用藥的思維根本沒有兩樣,治病也就失去了效果。

     經方的傳承,從倪海厦醫師手上有了巨大的轉變,從他的教材和治病驗案中,我們終於看到了完整的經方模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見識到了經方治療的成果,這幾乎就是醫學所能企及的最終高度了。也因為如此,作為授業的我們,將倪老師的醫學思想命名為倪氏經方,那麼倪氏經方就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請見下回分曉。

2015/11/17

淺談中醫、漢醫及經方(一)

  醫學的發展,從文字尚未發明之前,即以萌芽,這是生物求生存的本能。隨著智識的演進和經驗的累積,中醫的體系和治療方式逐漸發展和成熟。

  上古時代的人,衣不蔽體,餐風露宿,為求生存,身體有大量的勞動,所以體態強健,鮮少生病,這時候生病的原因,除了因打獵或械鬥造成外傷,就是情志上的不安和惶恐。這時候的治療之道就偏重於心靈上的慰安,祝由科乃因應而生,祝由就是求神明的力量來幫助己身。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常常對此種所謂不科學的方式報以否定的態度,其實這是過度忽略人類心靈層次的力量,也把人體致病的原因,縮限在物質的組成上,殊不知有宗教信仰的人,生命力強紉的程度,往往大於一般人,也因此許多宗教號稱能治病,實際上是給與心靈不安的人,強而有力的精神歸屬,也因此病情獲得改善。

  隨著物質文明的演進,人類的生活品質獲得大幅度的提升,對身體勞動的要求巨量的減少,對身體能量的消耗有著極大程度的提升,因此身體的強度遠不如上古時代的人,生病受傷也變的更為容易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種治療的理論和疾病便漸次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的人體實驗後,留傳下來的治療方式和理論,變成了今日中醫的源頭。

現在我們所稱呼的中醫,實際上是一個相對性的語詞,內涵也是籠統、含糊而且分歧。中醫一詞,其實是為了相對於西方醫學所發明,也就是說,和西醫不同的傳統治療方式和理論,往往就被歸成廣義上的中醫,長久以來,廣義上的中醫並沒有硬性的標準和規範,跟現代西醫相比,就顯得相對的落伍和不科學。所以現代中醫一詞,在不同想法的人眼裡,就會有不同的評價,褒貶不一。

在西醫普及之前,以往並無中醫此一稱呼,中醫一詞,其實隱含當時命名者的政治意涵,中者,世界的中心是也,遺憾的是,當時以中為尊,而現在中醫處境堪憂。台灣老一輩的耆老,皆稱之為漢醫,服用的藥方,稱為漢方或是漢藥方,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也都有漢醫一詞的使用和發展。

為什麼提到漢醫呢?在漢朝的時候,醫聖張仲景將漢朝以前的醫學文獻和治療方式統整,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將疾病的症狀、診斷、治療和預後合而為一,歷經千年人體實驗而不衰,被後代醫家尊為醫聖,醫學的發展在漢朝可說是達到一個巔峰,對人體有完整的理解;疾病有整體的認知;治療直接而有速效。而所謂的經方,就是以傷寒雜病論及其思想根源為主的醫療思維體系。

2015/11/10

茯苓甘草湯醫案

背景
病人為女性,2015/10/19 經期第一天感冒,依證施治,採用柴胡桂枝湯/麻杏甘石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等,解除感冒症狀。
經期結束後,主訴:胸悶、喘、心悸、短氣,常有緊張感

四診
望:面白
問:眠差、多夢、不易入睡,約1點入睡,常感疲勞倦怠
胃口差,會餓,但吃一點就飽,自覺食物不易消化
汗少、不渴
情緒不佳,常有緊張感
大便21(服大黃附子細辛湯後)
便質可,量少
小便色清至淡黃、頻尿、量少
手心熱、自覺身熱也怕冷
舌紅苔薄白
切:脈沉細澀

處方
茯苓甘草湯 茯苓3 桂枝3 炙甘草1 生薑3

茯苓通利中焦水,桂枝、炙甘草加強心臟力道,將中焦的積水汽化,促進三焦水液循環。生薑去除胃裡的水氣。

晚飯後服藥,15分鐘後,心情不再緊張,睡眠恢復,胸悶,喘只剩下一成。隔天早再喝一碗。不再心悸、胸悶、短氣,病癒。

條文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結語
   亦愷是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系的學生從他的醫案就可以看出他的認真和仔細學習經方的程度和水準簡簡單單四味藥就把嚇人的症狀信手解決要知道當病人無法順利呼吸胸悶心悸外吸不到空氣的恐懼感那會讓病人不知所措當一個好醫生除了要在醫術上能解決病人的苦痛外還要能做到安撫病人的心這點亦愷做的非常好果然病人服藥後效果立竿見影一帖藥就治癒

    看看傷寒論的條文如果按照條文看跟病人的症狀有關連嗎一點也沒有但是如果真的條文讀通了就能正確精準的使用到對證的藥方讓我們期待未來亦愷執業的那一天